当前位置:首页 > 资讯>正文

敦煌毁林是真是假?生态部敦煌毁林事件调查结果

发布时间:2021-01-28 14:29:52来源:03737手游网作者:佚名

提到敦煌大家一定会想起敦煌莫高窟,同样会想起漫天黄沙悠扬驼铃。敦煌毁林是真是假?生态部敦煌毁林事件调查结果是什么?生态环境部回应敦煌毁林事件,甘肃敦煌毁林事件,敦煌毁林事件调查。

b64543a98226cffcc884679d2aaae095f703eaa1.jpg

2021年1月20日,新华社《经济参考报》的一篇报道《敦煌防沙最后屏障几近失守》引起社会广泛关注。
文章描述敦煌阳关林场遭遇毁灭性砍伐,曾经拥有约2万亩的“三北”防护林,如今在刀砍锯伐中已不足5000亩。毁掉的林地变成了万亩葡萄园。

  防护林与葡萄园的一退一进,引发舆论强烈质疑,需要给全国人民一个明确的交代!

  舆论发酵后,甘肃组织了调查组赴敦煌调查毁林事件。据说,中央督查办相关人员已抵达敦煌开展调查,微服私访,力争掌握第一手资料。

本着对全国人民负责的态度,1月26日,甘肃方面就媒体报道“敦煌市阳关林场防护林被毁问题”通报调查组初步调查结果。

  1 调查通报

  按照公布的调查结果,核心问题包括:

  1、2000年以来,未发现阳关林场林地大面积减少,阳关绿洲现状稳定,没有出现明显退化沙化现象,不存在威胁敦煌生态环境情况。

  2、根据最新的卫星遥感数据测算,阳关林场区域内现有防护林面积6979亩。媒体反映的“2万多亩林地”实际上是林场经营管理面积,所谓被毁的“1.3万亩生态林面积”是防护林之外的各种林地。

  3、2006年林场承包改制时实有葡萄园地面积3304亩。2006年至2011年间,葡萄园地面积没有发生变化。2012年,敦煌葡萄酒业公司承租林地改造新建葡萄园地400亩。至此,林场实有葡萄园地面积3704亩。2013年以来,葡萄园面积再无增加。

  4、林场存在违法砍伐尚未完全枯死的树木情况,方量达到3立方米。针对此事,甘肃省林草局已责成酒泉市林草局,敦煌市自然资源局立案调查。调查人员还在现场发现了两截被烧毁的树干残骸,具体烧毁年份不详,敦煌市正在处理,查处情况将及时向社会公布。

5、2007年,阳关林场分别与敦煌葡萄酒业公司、敦煌飞天公司、永登碧泊公司签订林地承包合同,将5000亩林地分别租赁给3家企业经营。到2017年陆续收回。敦煌葡萄酒业公司将567亩林地改造为400亩葡萄园地和167亩枣园,至今尚未收回。

  6、敦煌飞天公司为发展鱼类养殖产业,在阳关林场上游的西土沟实施了拦洪坝、月亮湖、九连湖和十三条防洪坝等工程,将西土沟河截流改道,导致河道下段溢水泉眼被风沙封堵,影响了下游阳关林场农业生产和生态灌溉用水。

  7、近年来,敦煌飞天公司自身发展利益与群众利益以及生态保护要求的分歧越发突出,并出现矛盾纠纷,省、市多次组织工作组调查并指导问题整改和矛盾化解工作,但因飞天公司诉求过高,导致矛盾无法彻底化解,问题仍未整改到位。

1月28日,生态环境部召开例行记者会,会上回应近期引起社会关注的敦煌毁林事件。

  生态环境部相关负责人表示,生态环境部已经成立调查组,通过卫星遥感、实地踏查、走访座谈等形式进行现场调查,目前调查基本结束。下一步将向甘肃省反馈调查结果。如果发现问题,将严肃问责。

针对敦煌沙漠防护林被毁报道,生态环境部28日举行的例行发布会上,生态环境部新闻发言人刘友宾回应说,生态环境部副部长翟青带队,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办公室已经赶赴事发地进行现场调查。目前,现场调查工作已经基本结束。

刘友宾表示,媒体报道敦煌公益林遭砍伐事件之后,生态环境部高度重视,要求迅即组成调查组进行调查。调查组充分运用卫星遥感、无人机航拍等科技手段,综合运用现场勘查、走访问询、调阅资料、座谈交流等方式,对有关问题逐一进行调查核实。

他说,目前,现场调查工作基本结束,调查组正在梳理、汇总、分析,形成调查报告。

他说,下一步,生态环境部将按程序向甘肃省反馈调查核实情况,并向媒体公开。如发现确实存在明显失职失责问题,生态环境部将督促甘肃省有关方面进一步调查核实,厘清责任,并依纪依法严肃问责。

2 观点

  甘肃调查通报的核心内容基本就是以上信息。对于这个通报内容,笔者认为没必要匆忙表态下结论。

  从善意的角度去评估,如果当地的生态环境没有遭到破坏,前人用几十年时间栽种的防护林依然茁壮成长,护卫着神州大地,那当然是令人皆大欢喜的好消息。

  毕竟,如果生态防护林被毁坏,即便是惩戒一批渎职人员,也无法挽回环境方面的损失。

  站在中国人热爱国家热爱神州大地的角度,防护林没有遭到破坏就是最好的消息,比起惩罚任何人都令人开心!

  在通报中,笔者发现,阳关林场已经实行了改制,承包。大力发展葡萄种植,是为了解决当地农户的收入问题。这也是有情可原,毕竟数十年如一日为国栽树,不解决收入来源也不现实。

  三个承包林地的企业,敦煌葡萄酒业,需要葡萄园和枣园,作为企业原料生产基地,这在生产布局中也是合理现象。

  最令人惊奇的是敦煌飞天这家公司。调查显示,敦煌飞天在阳关林场上游私自拦坝,改变河道走向,影响下游林场用水,引发多次纠纷。省市多次协调而因为诉求过高难以解决。

  这种情况确实有些天方夜谭的感觉。我们身居东部,只知道西部地区干旱缺水,面临极大的环境压力和生存危机。

  谁能想到,当地竟然还有企业拦水养鱼,直接让下游泉眼堵塞干涸。这种情景,实在令人费解。

  近年,我们反复强调发展产业要因地制宜,依托地方优势,大力发展特色产业。

  试问敦煌这种缺水严重的地区,耗费水资源种植葡萄,养鱼,付出的代价是不是太大,完全可以通过采购其他地区的葡萄和鱼类来满足相关需求。

  哪怕浪费宝贵的水资源,甚至出现浪费透支也无人制止干预。归根结底,依然是经济动力决定了相应的决策和行为。

  这应该算是经济目标至上的一种落后的发展思维。

  调查报告显示,当地对于阳关林场的工作总体比较满意,基本上没有找出不可解释的问题来。

  这种调查结果,注定了一切现状都不会改变,会沿着原有的轨迹继续前行。至于未来,一代人有一代人的责任,管得了吗?

 3、逻辑矛盾

  作为吃瓜群众,笔者从来不愿让自己变成瓜农深陷其中。这种事情,调查完了,风波过去,事情翻篇,慢慢就淡了。

  不过,在查阅相关事件的资料时,忽然发现一个严重的问题,令人不吐不快。

  既然甘肃本地调查阳关林场基本上毫无问题,那么写出这篇误导了全国人民的报道的记者,以及刊发文章的媒体,是不是要承担误报的责任?

  包括绿发会发起的公益诉讼,有没有恶意炒作的嫌疑?

  这都应该调查清楚,向全国人民说明白。

  同一件事情出现了截然相反的说法,一定有一方不准确,是主观意识导致的失实还是无心之失,搞明白才有利于维护媒体的权威形象,更有利于敦煌的形象!

  “新华社”、“《经济参考报》”这两个响亮的名称,可不是香港的街头小报,也不是英国太阳报之类的谣媒,而是堂堂正正有着权威色彩的国家媒体。

  笔者对权威媒体一直深信不疑,这次报道失实,严重误导了笔者的判断,伤害了本人的感情,浪费了全国人民的时间和精力,浪费了“宝贵的互联网流量资源”,又如何挽回损失呢?

  到底是媒体报道失实,还是有更进一步的真相等着人们挖掘,人民群众到底该相信谁呢?

  我相信有着相似感受的公众肯定不止千千万万。

4、解不开的谜团

  笔者发现,从2006年以来,国内权威媒体仿佛与敦煌有了不解之缘,围绕敦煌的环境问题连篇累牍的进行报道。再加上这次阳关林场的新闻与调查结论出现的矛盾。十五年来,敦煌一直是权威媒体关注的地区。

  这种状态令人不禁思考一个问题:十五年以来,媒体围绕敦煌的环保问题撰写的新闻报道,到底有几分可信度?

  我们列举一下历年的新闻报道:

  2006年3月,《人民日报》报道:

  敦煌的生态由此发生重大变化:天然林锐减,据敦煌市林业部门统计,新中国成立之初,敦煌东、西、北湖及南山一带有天然林219万亩,其中胡杨林44万亩,是敦煌绿洲的“绿色屏障”。目前天然林仅存130多万亩,胡杨林仅存14.4万亩;而且草场退化严重,湿地萎缩,地下水位持续下降,沙化严重,沙化面积平均每年增加近2万亩……

  2006年12月,《中国经济时报》报道:

  12月4日,记者来到敦煌市林业局采访,办公室内烟雾弥漫,上班期间,林业局的一些干部正专心致志地在电视机前看亚运会球赛。当记者问林业局是否知道敦煌正在大面积砍伐防护林时,一林业局干部的回答竟然是:“不知道……林业局人手少,经费相对不足,不可能每天下去检查。”

  《中国经济时报》记者写道:

  在全国上下都在积极保护生态环境的大趋势下,生态环境孱弱的敦煌却上演着砍林伐木的“热潮”。“未批滥伐”、“少批多伐”现象日益严重,而作为流通的木材加工点更是火爆无比,仅敦煌市就有70多家取得林业部门合法手续的木材加工点。木材价格上涨,加工企业过多,导致乱采滥伐现象严重,给敦煌的生态带来毁灭式打击。

以上就是本篇的全部内容,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更多内容记得关注本站。


玉林市博物馆
玉林市博物馆

应用分类:旅游出行

应用厂商:互联网

应用语言:简体中文

玉林市博物馆app是一款好用的博物馆服务软件,用户们可以通过这款软件看见博物馆的场馆分布格局,让用户们能够对博物馆有着一定的了解,同时软件还提供了超级高科技的AI文物识别功能。
  • 热门资讯榜
  • 最新资讯
  • 手游排行榜
  • 玩家热搜榜